注意:以下内容可能导致失眠和无心工作,所以阅读本文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或者富余的休闲时间。窃以为所谓“真理”,但凡有一人质疑,那么它就不是真理。作者也是人,也犯错误,甚至要比别人犯更多的错。欢迎读者们在保留自己看法的情况下参与进来。也正因为每个人、每样物体的不同才构成我们多彩的世界。若有任何不适症状请立即停止阅读。
2017年 4月 25日 初次定稿
2017年 4月 25日 最后修改
版本: 〇一
由于作者出脱不了名利,且水平实在有限,本文像是在证明某种理论。但作者更希望能以此为支点,推导出一种认识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在叙述的过程中,作者以自己的认知,构成了一个世界。它不是用来束缚想象、抹灭个性的,它更应作为一种参考模型而存在。它要服务于作者的观点——有共同之处或类似经历的人和物都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得到它、超越它。它未必正确,但它会尽可能真实。
这是我为文的用心,望读者察焉。——作者许剑波
“我是谁”这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。我也不例外。
曾经我冥思苦索,搜肠刮肚,绞尽脑汁,百思不得其解,以致夜不能寐,辗转反侧。然后事实证明:我就是一个笨人,别人解决不了的我也同样解决不了;别人一下子搞明白的事,我却要消耗许多的时间。可见别人是聪明活泼,一点就透,我却愚暗不敏,朽木难雕,较之别人远差矣。好在福祸相依,矛盾相形,想得久了我便发见了一个问题——我为什么要问“我是谁”。换而言之:为什么是“我”在问“我”我是谁,而不是“别人”在问“我”我是谁?“我”跟“别人”有什么区别?“我”是什么时候开始察觉“我”不是“别人”、“别人”不是“我”?“我”为什么不是“别人”?“别人”为什么不是“我”?“我”到底是什么?
由此,倘若“别人”并不存在,那么我必不知有“别人”。引而申之,若是一切“别人”都不存在,那么“我”还是“我”吗?“我”还存在吗?吾上下而求索,然后发见“浑沌”是对它——一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——在某种程度上或从某个角度上看存在但实际上不存在,在我们看来不存在但实际上存在——这种无分别态的恰当的描述。最终一切存在只能诉之于无。毕竟“假定‘别人’不存在”本身就是无中生有,所以“道生一”也就可以理解了。反过来讲,如果“我”不存在了“别人”还存在吗?作为“我”的思维不存在了,那么世界就算存在对“我”这样一个并不存在——可能存在但跟这个世界绝缘,即永远不会有交集、永远不会产生关系——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?易得出:“我”是相对的。我就是二。没有绝对的主体,亦没有绝对的客体。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“我”一意识到“我”或者“别人”,“我”跟“别人”就存在了,而且是同时存在。“我”不是“别人”的附属。
但是等等。“别人”并不是一个人。物我并不是一个“我”。一个物体它也会有“我”的思维吗?如果有,那该从哪里找到?如果没有,那么又该如何证明?别于内外可以知我,不足知他。让我们回到起点,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“我”,那么除了我就只有“非我”。再纯粹一点,如果这个“我”是某种最单一的意识或者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,那么世界是什么样的?那么这个世界就只有“我”,“我”就是一切,是以无长短、高下、远近、深浅,“无”也是不存在的。这是“孤有”,等价于“无”。由是可知:我不单一。我是由不同的成分组成的。这些成分从何而来?有生于无,“我”从哪里来,“我”就从哪里来。我能视能听,能与“别人”沟通,必与“别人”有同。既与有同,又与有异,斯三也已。
今且有言于此,不知其与是类乎?其与是不类乎?类与不类,相与为类,则与彼无以异矣。虽然,请尝言之。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。有有也者,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。俄而有无矣,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。今我则已有谓矣,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,其果无谓乎?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,而大山为小;莫寿于殇子,而彭祖为夭。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既已为一矣,且得有言乎?既已谓之一矣,且得无言乎?一与言为二,二与一为三。自此以往,巧历不能得,而况其凡乎!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,而况自有适有乎!无适焉,因是已。
又
既使我与若辩矣,若胜我,我不若胜,若果是也,我果非也邪?我胜若,若不吾胜,我果是也,而果非也邪?其或是也,其或非也邪?其俱是也,其俱非也邪?我与若不能相知也,则人固受其黮,吾谁使正之?使同乎若者正之?既与若同矣,恶能正之!使同乎我者正之?既同乎我矣,恶能正之!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?既异乎我与若矣,恶能正之!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?既同乎我与若矣,恶能正之!然则我与若与人,俱不能相知也,而待彼也邪?化声之相待,若其不相待,和之以天倪,因之以曼衍,所以穷年也。 “何谓和之以天倪?曰:是不是,然不然。是若果是也,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;然若果然也,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。忘年忘义,振于无竟,故寓诸无竟。
又
昔者庄周梦为胡蝶,栩栩然胡蝶也,自喻适志与!不知周也。俄然觉,则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,胡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胡蝶,则必有分矣。此之谓物化。
首阅者说:原文到这里就结束了。我先天驽钝,费了十几年时间才能勉强看懂。实际上重复造了一遍轮子。所以续写下文,留给天下可能并不存在的跟我一样的不太聪明的人。其他人不用再往下看。
《原道》首出于己,故先立己。《宗教》不外乎人,所以立人。然后《因果》关联,取舍万殊。如此而已。
(简单的都在这里)
《易》曰: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
夫乾坤者,天地之道也,易之所不疑也。而人多自信,以眼见为实、耳听为虚。拘于虚,笃于时,束于教,乃知其所知,不知其所不知。是迷乱而不能自得也,而况于吾乎!我愚人之资也,且欲兼得名利,实大患临身矣。恐天丧予,还辨所执,撰此文以自警。曰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必也。某以其道得之。
何谓其道得之?曰:有所待也,必有所制也。爱其生者,畏其死;惜其名者,慎其形。谋诸利者,守诸己。故:凡有所求,长其所欲。顺彼来者而应之,则物务不违,易之至也。
爱其生,则作阴狱以惧之。阴者,人莫见也。谋之于阴,是称神也。轮回也者,吾不知有之,人莫可非之。莫可非之,必有听之,然后亲而誉之。亲而誉之,则生者畏之,而作俑者得其所欲者矣。 使夫置之不惧死者,则视轮回如不见,见阴狱如乌有,履乌有如平地,而作死者弗逞。作死者弗逞,故反其道,乃作生以行。或天国以诱之,或仁义以广之。天国以诱之,则图长生者近之;仁义以广之,则欲保身者亲之。人既近之、亲之,则不惧死者寡矣。寡之又寡,以至于无。无无亦无。得在其中矣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曰:人不惧死,乃不贪生;既不贪生,可夺其生;已夺其生,虽生不生。不生,则生者弗见。生者弗见,故不为所乱,非也禁矣。使人不笃其信、无获其利,则恃生者弗逞,而后乃今称圣?故曰: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。知之在濠上矣。
(此处省略若干字)
何谓知生知死?曰:夫死生之事,得失之地,莫可假托,宜各有所守也。然人莫相羡,物莫同一,士与士则必有异矣。既与有异,或堇能行之,或大笑之,大往小来,复失其所守,殆已!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乎无涯,则莫若以明,而圣人所不为也。定有善假于物者,然后众人从之。故曰:天佑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师,弗敢有越厥志也。民智其犹婴儿之心也夫?百姓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。曰:常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圣人之治也,为腹而不为目。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
(未完待续)
(我龙傲天第一个不服)
《神棍的自我修养》:我是你的唯一真神。